
自我探索三角形: 從興趣、天賦、價值交織出人生方向
你是否常常覺得找不到人生未來的方向,是否時常感到無所適從、不滿意現況?你不喜歡現在的工作,也想改變,卻不確定自己想做什麼、能做什麼?
我想帶你用一張簡單的圖去看自己的內在動能,用可視化的方式探索「我想做什麼?」從興趣、天賦與價值觀出發,透過一連串自我提問,幫助你重新連結內在驅動力。

擅長不等於該做:你天生會的不一定內心喜悅
一般人會有迷思覺得要做自己擅長的,但擅長的事其實不是所謂的技能或知識,比較偏向與生俱來自然而然就學會的。舉例來說,我有一個教練提出很多人做自己擅長的事但內心卻不喜悅,像是金錢概念很好就去做財務,這時候要去省思自己反覆做什麼事情時,表現卓越又感到充電的能力或特質。這不僅是做得好,還有其他特點:做起來感覺、自然、輕鬆,做完會更有能量,會覺得別人怎麼連這點事都做不好,代表你可以輕而易舉做好這些事。
如果不把這件事當作現在就一定要知道答案的話,可以每天只選一件讓你覺得好好玩,好想分享的事,而這些事有哪一件讓你分享起來,別人特別容易回應?
也就是說,「玩玩」反而讓更容易進入那個有創造力的狀態,因為沒有目標壓力沒有計畫,更容易讓人有自然流動的專注力。
你享受的事情: 玩玩看的興趣也能引導你靠近對的方向
一開始聽到熱愛的事情時會想說,我覺得我好像沒這樣熱愛到極點的事怎麼辦? 我就問問AI ,它回應說我呈現出一種常見但細膩的內在衝突
「想要自由摸索 vs. 我又擔心沒有產出或收穫」
「有興趣,但還不到熱愛的程度,那我還能做什麼?」
這句話讓我開始思考是不是我們一定要對某件事狂熱,才值得去投入?但其實我對很多事情都有好奇心,只是還沒找到那種會讓一邊玩又很投入的方式,所以我們可以先允許自己從輕鬆好奇的小事開始行動。

找到價值觀,就找到方向:為什麼你做得好、喜歡的事,有時還是不快樂?
真正的盲點在價值觀不一致,價值觀就是代表你重視的事,覺得有意義及價值的事。內在的價值排序,才是選擇方向與取捨的指南針。
舉例來說我之前做獵頭的時候常常覺得沒有很開心,表面上我們是協助人選找到它們想做的工作,媒合他們人生的下一步,但大部分的決策權與壓力還是來自企業端。
我真正在意的,是幫助人活出他們真正想要的職涯選擇,而不是配合企業的利益優先順序。所以你正在做的事情,是否對齊你的核心價值觀就很重要。當方向和內心信念不一致時,就會像開著車卻踩著煞車一樣,表面努力內在很消耗。
開始自我探索建立能持續運作的內在能量循環
自我探索是種漸進式的旅程,有時候會覺得這一定是我的熱愛,後來只是短暫好奇,而曾經覺得這沒什麼特別的吧,卻在心裡默默生根發芽,開始試著願意傾聽自己、慢慢摸索,邊走邊行,即使不確定也先走一步。
- 利用做喜歡的事,來激發能量
- 用擅長的方式,來放大能量
- 透過自己重視的價值觀,來對齊能量
- 最後透過商業模式,把能量轉化為影響與價值
不需要全部一次到位,可以試著從任一點開始探索這個循環,有時是從好奇心開始,有時是從擅長的專業出發,有時則是內在價值感呼喚你做些什麼,不管從哪裡開始都是一步步更接近自己的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