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沒有注意過,自己的精神狀態和專注力總是在一天裡高高低低?這篇文章帶你從「能量管理」的角度,深入探索自我覺察和能量紀錄的實際操作法,專為身心靈創業者、自僱者、以及渴望提升效率與生活品質的人而寫。只要學會用紀錄看見自己的能量週期,你就能把有限的力氣用在刀口上,讓工作與生活都能順勢而為。

什麼是覺察並記錄每日能量起伏?
為什麼每個人都該練習記錄能量週期?本段帶你理解「能量覺察」的本質,並從植物的生命觀點找答案。
人的精神狀態其實更像一棵植物,有時茂盛、有時萎靡,受到天氣、溫度、環境和自身照顧的影響,總在細微處發出訊號。所謂「覺察並記錄每日能量起伏」,就是允許自己像園丁一樣,不批判、不催促,只是每天觀察:現在是新芽?正盛開?還是進入休眠?幫自己建立一份能量的生長日誌。
“Energy, not time, is the fundamental currency of high performance.”
(能量,而非時間,是高績效的根本資本。)
——Jim Loehr & Tony Schwartz,《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》
植物都知道——覺察是自然,不是努力
就像植物會因陽光、雨水而自動調節自己的葉片、花苞,人體的能量也是如此。
有些日子你像多肉植物一樣,需要多一點陽光和休息;
有些時候,像水耕蔬菜,吸飽養分就快速成長。你不必責怪自己「怎麼今天狀態又不好」,而是學會問:「今天我的能量像什麼?在什麼時段感覺最活躍、什麼時段則需要靜下來?」
能量紀錄的核心意義
為什麼光靠意志力不夠?本節說明能量感受紀錄的目的,是用來認識自己的高峰與低谷,而不是苛責自己狀態。
人的精神與情緒狀態如潮水漲落,不可能時時保持在最佳。能量紀錄的關鍵,在於如實書寫每個時段的精神、專注力或情緒感受,像氣象站記錄天氣,既中立又真實。紀錄不是為了自我批判,而是幫助自己看懂「什麼時候該全力衝刺,什麼時候該放過自己」。
「你要能夠觀察自己的能量變化,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率的節奏。」
——《比蠻牛更管用的能量管理》,Jill Chang,CAREhER專欄
例如,一位自由接案者,發現自己上午頭腦最清晰,就在這時段規劃重要創作;而下午若精神低落,就選擇閱讀或外出走動。紀錄一週,常會發現「自己以為」的高峰,和真實的身體節奏其實差很多。
怎麼進行每日能量紀錄?
怎麼做才能真正看見自己的能量週期?本段提供實用紀錄工具、時間切割建議,以及不同身心靈工作者的操作經驗。
“The core problem with working longer hours is that time is a finite resource. Energy is a different story.”
(「延長工時的根本問題在於時間有限,而能量則完全是另一回事。」)
——《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》。Jim Loehr & Tony Schwartz
能量日誌的操作方法
本節說明幾種常見的能量紀錄法,並以具體範例帶出每種方法的適用情境。
最簡單的方式,是劃分「早、中、晚」三個時段,於每天固定時間,給當下狀態評1~10分,或用關鍵詞描述精力與情緒。例如,晨型創業者A,每天早上都給8分,傍晚僅有5分,連續一週後發現自己的創作力高峰比預期提早出現。
也有人選擇「每兩小時」快速寫下一句描述,如「昏昏欲睡」「靈感閃現」「開始煩躁」。對照生活作息後,容易發現低谷通常出現在午餐後,需要小睡或換個環境調整狀態。
如果你是身心靈療癒師,可能更在意情緒波動。這時可以每次服務個案後,簡單註記「情緒滿載」「尚有餘裕」「急需放空」等字眼,幫助日後安排接案密度與自我照護時段。

能量覺察帶來什麼轉變?
當你開始像植物觀察家一樣認識自己,生活會有什麼變化?
首先,你會越來越敏感,知道什麼時候該澆水、什麼時候該修剪。逐漸,你會發現自己不用再硬撐,也不再苛責。
行事曆開始有空白,心裡也不怕空白,因為你理解了「盛開」與「歇息」本來就是自然的一部分。
例如,自媒體創作者B,開始日誌後,把「葉片舒展」的高能時段用於內容創作,把「葉片閉合」的低谷安排給行政、雜事、甚至休息。
產能反而提升,壓力感大減,創意也像花苞一樣自動綻放。
讓紀錄成為最佳導航
為什麼要持續紀錄?本節說明如何將能量週期與工作排程對齊,並舉例說明紀錄後的實際變化。
紀錄不是一週的熱血行動,而是每個月、每個季節都值得重複進行的小習慣。隨著紀錄累積,你會發現有些高峰、低谷跟季節、天氣、工作型態都有關。
例如,剛創業的自媒體寫作者B,原本照著別人的時間表安排產出,紀錄後才發現自己每週三最容易分心。
調整後,B開始在週三安排雜事與會議,把高專注力的內容創作集中在週一、二。這種微調,讓他更能穩定地產出高品質內容,精神也少了很多無謂消耗。

總結
當你願意誠實記錄每日的能量起伏,等於擁有了一把掌握自身節奏的鑰匙
能量管理的本質,是以自我覺察為基礎,去辨認自己的高峰與低谷;
用日誌紀錄,讓身心靈創業的每一步都踩在真正有力的時刻。
不是要做無懈可擊的完美主義,而是從每一天的觀察裡找到適合自己的運作節奏,讓專注力、創造力、甚至幸福感,逐漸在生活中長出來。
延伸閱讀
參考文獻
- 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 – Jim Loehr & Tony Schwartz
- CAREhER專欄:比蠻牛更管用的能量管理
- 植物都知道:從植物身上啟動自我的覺察力,找到最自在的生命姿態
(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983768?srsltid=AfmBOoq3QIdGLapdnp_903t2iJGUYt0NGf4y3QfwzeR_oj0muIf7qzYs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