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遇過很多能力很好的人。他們不缺才華、知識,有的甚至什麼都學過,心理學、創業課、寫作班、教練訓練⋯⋯但當我問:「那你現在做什麼?」
他們會露出一種內在打轉的微笑,然後說:「嗯⋯⋯還在想方向。」,也許是不想受限任何框架,也不想做出錯誤的選擇,不想要隨便被定義,渴望著不同身份及體驗,所以一直在等待那個最對的感覺才願意開始行動,但這份等待,有時也讓能量停滯在想像裡。
這篇文章,想陪你找到那個剛剛好的起點。

踏出第一步,才會看見真正的方向
大部分人已經累積許多知識,甚至感覺學習超載,但仍未真正開始行動。
這裡有個反直覺的真相:90%的多才多藝者都在等待一個永遠不會到來的完美時機。他們以為要先想透徹、規劃完整才能開始,但真相是市場才是最好的策略顧問,想要發展個人品牌從來不會是想清楚再開始,通常都是開始之後才會清楚,方向也會自然形成。透過教學、分享和銷售的真實互動,會逐步發現真正想服務的對象,自己想要做什麼。
許多人卡在等更專業再開始的迷思,實際上是害怕輸出後被忽視,內在動能被「自我懷疑」與「比較他人」悄悄消耗。 行動啟動不需完美,首先只要一個能先教的主題或一次測水溫的嘗試,大部分做得好的個人品牌是在不完美的狀態下開始的,然後透過市場回饋不斷調整定位,讓市場反饋成為不斷優化方向與服務內容的真實指引。
選擇優先關注的事項,聚焦有效的行動方案
當真正開始行動,就能學會有選擇地聚焦,就能有效跳脫「什麼都想做、什麼都捨不得放」的循環。可以嘗試某段時間在特定領域創造獨特價值,讓人一想起某種需求,就會想到你。
行動是一種策略性的測試。每一次小小的嘗試,都是在和市場對話,會從中獲得回饋,逐漸釐清什麼內容客戶有感、客戶什麼有迴響、什麼能真正帶來轉換。這些都是構築未來的真實訊號,讓空想化為現實的行動。
找回內在行動力的三個關鍵切點

行動力來自一種內在對準的清晰。當你對自己有深刻認識,願景自然浮現,行動會很輕易。以下三個切點,會幫助你找回這股自然的動能。
你的價值排序是什麼?
什麼對你來說最重要?是創作、是幫助他人、是解決問題,還是建立連結?你的價值排序,會決定你在哪些事情上自然投入更多能量。
但這裡有一個深層的洞察:多數人的價值排序,其實是模糊的,因為他們從沒在必須選擇的情境中真正去測試過。
這是什麼意思呢?你可能會說:「我重視幫助人,也愛創作,也想解決問題。」每一項都很棒,但當資源有限、時間緊迫、只能選一個行動方向時,你會不會下意識地優先選擇某一個?
我們都以為自己知道自己重視什麼,但真正的價值排序,是當你疲憊、時間不夠、資源有限,你會自然選擇先做的那件事。
真正的價值排序,往往藏在你「不得不選」的瞬間:
當你疲憊、資源有限、壓力當前,你會自然地把時間和能量給誰?給什麼?放不下什麼?你可能會發現,以為自己重視創作,但其實最放不下的,是陪伴朋友的那段對話時間;
又或是以為應該去幫助別人,但在心裡最深處,你不願犧牲的,是屬於你自己的創作的美好時間。
這些微小但誠實的選擇,其實是你靈魂的投票。
它們在說:「你真正重視的,是這個。」
來玩一個小小的壓力測試吧: 如果你只能選一個方向發展、只能服務一種客戶、只能解決一類問題——你會選哪一個?
這個選擇的背後是你內在價值排序的訊號。傾聽它也許就能找到你行動的源頭。接下來,我們會看看另一個關鍵切點你的動能型態,去探索行動習慣、喜歡的工作節奏,以及最自然的變現方式長什麼樣子。
參考延伸閱讀 : 價值觀是什麼?3個問題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觀清單!
你的動能型態是什麼?創作型 / 輔導型 / 整合型
創作型
你的能量來自於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。你適合開發課程、寫書、設計產品。你可能會花很多時間打磨作品、優化細節,卻遲遲不願推出市場。學會在「足夠好」的時候就出手,才能真正與世界連結。
輔導型
你的能量來自於看見他人的轉變。你適合做諮詢、教練、顧問。
你可能會投注大量心力在單一客戶上,卻忽略了建立可持續擴展的服務模式。讓深度與結構並行,是你能走得更遠的關鍵。
整合型
如果你總是不自覺地在腦中優化流程、看到混亂的資訊就忍不住手癢想整理,那麽很可能是整合型動能。這類人天生擅長拆解、分類、整理知識,還特別享受把混亂變成有序的過程。大腦可能常常在背景運作:「這流程其實可以簡化」、「這樣排應該會更順」,優化系統對你來說不是工作,是一種日常的默默自嗨。整合型是很棒的轉譯者,他們幫助他人看懂複雜,也為世界建立更流暢的連結。
關鍵洞察:大多數人其實是混合型,但你需要辨認出自己的主導動能。
參考延伸閱讀 :你是哪種動能型?找到最自然的變現節奏
讓對的人看見你能解決什麼?
當你知道自己的動能,也釐清價值排序,接下來的問題是:想把這份能量,投注在哪一群人身上?當你開始聚焦想為誰解決什麼問題,就開始轉變成價值提供者。高價值的個人品牌精準對齊那群在特定情境中、正渴望改變的人。這樣的情境更立體,例如「支持正在猶豫轉職、害怕降薪的三年行銷人」,讓對的人一眼就覺得:「啊,我被理解了。」
開始切蛋糕吧:找到你最適合服務的那一小塊人群

想像市場就像一個超大的蛋糕,你不需要整塊吞下,只要切出一小塊,那塊剛好是你擅長烘焙、也能讓人回味的甜點。
細分市場就像這樣的切蛋糕過程。一般來說不會從外型切,會去聚焦內餡的渴望開始。這塊蛋糕裡的人,有類似的困擾、類似的願望,也可能正在找像你這樣的人,幫他們做一點點改變。
但這裡有個常被忽略的甜點小秘密:很多人切蛋糕的方式,其實不太有效,他們用年齡、性別、職業來劃分,但這些只是外層的糖霜。真正有吸引力的是你切出的那一塊裡,藏著一種心理狀態的轉變,他們因為你的存在,看見了我也可以是那樣的自己。
舉個例子:像親子教育專家,她的服務對象不是所有媽媽,是那些面對孩子行為挑戰,內心其實很用力,卻不想再用對抗或修正的方式去愛孩子的媽媽們。她的服務帶領對方從焦慮、懷疑、自我批評,走向一種更深的陪伴感,「我可以用我自己的方式,好好地在孩子身邊。」
人們真正渴望的,不是改變現況的強度,而是內在那種我終於不用再逼自己了的鬆動感。
那種不再想太多、不再抓得太緊,卻更貼近自己的狀態,就是他們會為之靠近的東西。
三個問題,幫助你釐清自己可以提供什麼
我曾經幫過誰,解決了什麼?你做過的技術性幫助,去看見那背後其實傳遞了什麼價值。你也許只是幫朋友修改履歷,但真正讓他安心的,可能是有人幫他重新看見自己職涯價值的重新定位。
我做哪件事時,最自然有成就感?真正的成就感來自你在其中的自然投入。哪些事情,讓你一做起來就忘記時間?
又有哪些時刻,讓你在完成之後,感到一種深層的、難以言喻的滿足?那裡,可能就是你創造力最自然流動的地方。
我願意重複為誰做這件事?商業的本質,其實就是:願不願意一次又一次,為一群人創造價值。
如果你願意重複做,而且每次都覺得這值得,那你就找到了既有熱情、又能持續的服務軸心。
而那群你願意一直陪伴的人,很可能,就是你故事裡的主角。
用小步行動測出真正對的方向與受眾
你不需要一次就想清楚全部,也不需要為了看起來專業而急著把自己塞進一個完美的定位框架。
你可以先從那些最靠近你的人開始。那群和你有相似背景、或正在經歷你曾經歷過的困境的人,很可能正是你最自然會流動的地方。這裡有一個反直覺、但特別適合敏感又真誠創作者的策略:
先在小池塘裡做出回響,再慢慢游向你想抵達的海洋,可以先讓對的人聽見你在說什麼,在這個小範圍內,把陪伴與洞察做到讓人信任的深度
從小行動開始:輸出觀點就是服務的起點
知識可以 Google,但觀點才是讓人記住你的東西。「為什麼這樣做」、甚至「什麼情況不該這樣做」,這才是你真正的價值所在。當你願意開始輸出,就已經進入了以教代學的狀態。
在教的過程中,你會逐漸靠近你的理想客群。此時你提供的內容就是一種服務的原型。而當彼此之間產生了連結,開始用心感受對方的需求,真實幫助對方解決問題,
那麼產品與服務,自然就能順勢溫柔而精準地走進對方的生活裡。
如果你讀到這裡,內心有些東西開始變得更清楚了,可以給自己一個小空間,好好釐清方向。可以聯絡我預約一對一定位諮詢,協助大家看見本來就擁有的:
- 從你的動能出發找到真正省力的天賦槓桿點
- 校準你的變現主軸與服務風格
- 設計出屬於你當下能啟動的市場切入點與最小可行方案
如果你也準備好,歡迎來聊聊將你的才華轉化為具體的商業價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