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熱情一下子消失,往往是因為你做的事情根本沒有對上你的天賦
想想看,你是不是也有這種狀況:
- 買了一堆線上課程,學沒幾天就擱置。
- 下定決心經營 FB、IG、Podcast,結果沒過幾週就失去了興趣。
- 每次寫篇文章都覺得超難開始,甚至想乾脆直接放棄算了。
這種三分鐘熱度的循環,久了會讓人覺得消耗,懷疑自己:「我是不是很懶?是不是不夠有毅力?」
靈魂真正渴望的,是一種有彈性、充滿各種可能的生活方式。如果你一直用不適合自己的方法硬做,就很難真正啟動內心的動力!
自從我看了順流致富GPS這本書後,我才發現:原來不是每件事都要硬撐,很多人以為堅持需要靠超強的意志力,但有些事做起來會讓你自然想做(例如我是發電機天才,對我來說想點子想法容易源源不絕感到開心,但要我專注在細節就會有點痛苦),那就是順流,真正能持續行動的關鍵,是因為你有找到適合自己天賦、動力跟目標的任務組合。
這個自然想做的感覺,通常發生在你把天賦、動力來源、人生方向放在同一個軌道上,行動就像有內建引擎一樣順。相反地,如果三個條件裡有兩個沒對上,你就會開始「卡卡的」、「拖拖的」、「做什麼都提不起勁」。
與其一味逼自己撐下去,不如先停下來問問自己:
「這件事,是我擅長的嗎?我真的在意嗎?做的時候有一點點興奮或滿足感嗎?」
「我現在想做的這件事,是我做起來會有勁、會開心的嗎?還是我只是覺得應該要做?」

讓熱情消失的三個常見的坑,你掉進去了嗎?
價值觀錯位 — 追錯目標
很多人覺得訂完自己的目標後,卻常常沒動力或追到後卻空虛,那是因為我們忘了確認自己內在真正重視的是什麼。
當目標跟價值觀沒有對上頻率,就像你用Google地圖定位錯地址一樣,開再快也只會到錯的地方(不如停下來喝杯咖啡好好想想?)。
很多時候,我們被爸媽、朋友、社會貼上了各種「假價值觀」,例如非得賺多少錢、做到什麼名聲才叫成功,久了會跟內心真正的渴望脫節。
試試看回顧一下自己的高光時刻跟失敗經驗,調整一下內在導航,找到屬於你自己的價值觀。這樣你的人生動力才會像剛充飽電的手機一樣,自然而然持續推進。
參考延伸閱讀 : 價值觀是什麼?3個問題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觀清單!
天賦落入錯誤的任務設定
就算你有某方面的天賦,但如果做的事太簡單(挑戰度低、技巧需求也低),你可能會覺得無聊、沒成就感;反過來,如果任務太難(挑戰高但技巧還跟不上),那種焦慮感、挫敗感,也會讓你很快想逃。
只有當挑戰程度剛好對上你的能力時,你才會進入所謂的 心流(Flow)狀態。這時候你會做得起勁、有動力,也比較能長期堅持;如果一直沒進入那個平衡區,熱情自然就容易退場,留下滿滿的「提不起勁」。
這個概念也呼應了 Gay Hendricks 在《The Big Leap》裡提出的 Zone of Genius(天賦區)。他把我們的工作狀態分成四個區:
- 無能區(Zone of Incompetence):做起來很吃力,完全不擅長。
- 能力區(Zone of Competence):你做得來,但也不特別喜歡。
- 優秀區(Zone of Excellence):做得不錯,大家也稱讚你,但你其實沒什麼熱情。
- 天賦區(Zone of Genius):你做起來得心應手、如魚得水,還會不小心做到忘記時間那種,既有天賦、也有熱情。
所以如果你做的事,剛好落在既有挑戰、又剛好對上能力與熱情的位置,就會同時踩進「心流區」跟「天賦區」。這個組合啊,才是讓你做得開心、做得久,還做出成果的關鍵。
請參考延伸閱讀:What Is the Zone of Genius? (And How To Find Yours)
動力來源過度外部化 — 你是在為了他人而努力
從小開始我們被訓練得很會察言觀色,被讚美的是「你很聽話」、「你考得好爸爸媽媽才會開心」,於是大腦慢慢學會:只要別人滿意就是對的,卻不太會問:「我到底想要什麼?」
長大後可能根本沒問過自己:「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?」,不斷在追逐該要的目標像高薪、穩定、社會認同,卻從未問過:「這真的讓我快樂嗎?」
當做一件事只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讚美、家人的認同,或是想證明自己給別人看時,這個努力就特別容易耗盡能量,真正的持續動力,要從自己內心的價值觀與熱情出發,自然源源不絕。
怎麼找到自己的天賦與價值觀?試試對齊天賦、興趣、價值觀和心流,才走得久又走得開心

想對齊你的天賦與內在動能?試著從這幾個面向下手觀察自己:
- 很多人以為只要找到我喜歡的事就能一直做下去,但事實是:靠興趣很快就會沒電。
真正能讓你長期走在一條路上,走得穩又開心的是對齊天賦、興趣、價值觀,自然而然你會進入心流的那個狀態。 - 你可能超愛寫作,但如果你內在重視自由,卻硬逼自己天天規律發文,沒多久你可能會想停更;又或者你很擅長傾聽、陪伴別人,但你根本沒那麼在意助人這個價值,那麼陪久了你只會覺得自己像免費客服。
- 這四個軸線就像一組內在導航系統,不需要一次找到所有答案當你開始慢慢對齊,開始探索什麼讓我自然想前進,這就是找到熱情與心流的開始。
參考延伸閱讀 : 如何認識自己?探索內在3部曲,了解自己特色、成就理想自我!
從探索到變現:搞懂你的動能型態不再忙盲茫
如果你總覺得,自己好像什麼都可以做,但又什麼都做不久,
我作為行銷顧問看過許多不同領域的專家,有些人是靠創作釋放內在與靈感,有些人則擁有強大的洞察力、能看穿人心的需求與狀態,他們往往適合成為轉化的引路人。
而也有人熱愛把混亂簡化成條理,把流程變成可運作的系統,擅長流程系統整合、項目管理、後勤協調,是內容創作者與企業主不可或缺的幕後推手。
每一種方式,都是創造力的展現。重點從來不是去模仿哪一種變現模式,試著能不能回到自己的天性,做起來像在呼吸一樣自然?你不需要變成別人的版本,只需要活出最有能量的自己版本,錢、影響力等所有你需要的東西都會自然伴隨而來。
以下幫你整理三大動能型態(創作型、輔導型、整合型)及其延伸分類,搭配常見的變現方式
參考延伸閱讀 : 你是哪種動能型?用這 3 種內在節奏,找到你最自然的創作與變現方式
行動,是你跟內在對話最直接的方式
最後試著行動看看,答案可能不在想,而在做的過程裡 ,你可以在腦中模擬無數劇本,但唯有真實地踏出那一步,你才會發現:「原來我喜歡這樣的工作節奏」、「原來我不想為這樣的人服務」,在不知不覺可以釐清真正的願景與你可以真正服務的人。
這些行動不一定是完美的,但它會給你最直接的回饋,讓你釐清什麼是真的渴望,什麼只是想像出來的理想。與其在腦海裡打轉,不如用一次微小的實驗來對話,說不定答案早就在行動裡默默浮現了。